今年七月,四川凉山的彝族小姑娘木苦衣五木的课堂作文《泪》,被网友冠以“最悲伤作文”。也引发了许多热议和一连串的疑问。
背后的问号作文《泪》,是木苦衣五木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习作,全文325字,被网友冠以“最悲伤作文”。但在感动众人的同时,质疑声也此起彼伏。有网友认为,文章行文流畅,没有错别字,不像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女孩写的,作文疑似“枪手”所为。
8月14日,记者来到宝石小学发现,墙上张贴的《泪》,与网络广泛传播的《泪》,内容完全一致,但在最后落款署名处,仍存在明显区别。墙上张贴作文,署名“木苦衣五木”,提行,并在名字下面,写有“柳彝”字样,用了括号。网络传播一文,署名只有“柳彝”字样,而且没有用括号。据称,“柳彝”是支教老师给木苦衣五木取的汉族名字。
与此同时,越西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,还获得了一份题为《泪》的文章,内容与木苦衣五木所写完全一样。不同之处是,字迹完全不一样,且有多处改动。这位工作人员手中的手稿,写在一张方格作业本纸上,看上去皱皱巴巴。起头第一句“爸爸最疼我”,不过,被划掉了。第二行,便出现了“爸爸四年前死了”语句。全文,明显删减字词有5处,添加字词有两处。经对比,这篇手稿疑似为“网络版”和“教室版”的底稿。从字迹看,该手稿字体笔迹工整,与木苦衣五木字迹完全不吻合。
“孩子自己写,一个版本;网络上,一个版本;教室里,一个版本;还有这样一份手稿。一篇小学生习作,竟然出现四个版本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令人生疑。”这位工作人员说,根据这些“证据”,他认为网络走红版,极有可能是第四稿。更奇怪的是,四个版本中,唯独木苦衣五木在课堂上所写版本消失了。
女孩自述:原文不到10分钟写好那一刻,“真的想妈妈了”坐在屋外墙边,木苦衣五木说起了作文《泪》。那是支教任中昌老师讲《小珊迪》课文后,布置的课堂习作。《小珊迪》讲的是一个孤儿故事。任老师要求以《泪》为题写作文时,她立刻就想到了妈妈走的那一幕。因为是亲身经历,木苦衣五木说,大概花了不到10分钟就写好了。写的时候,她是真的想妈妈了。文中那句“饭做好,去叫妈妈,妈妈已经死了”,就是妈妈去世时真实发生的一幕。
木苦衣五木说,她写的原文,被任老师拿走了。后来,任老师让她重新抄写一遍。贴在教室里那篇,就是她抄写的。问她改动地方多不多,木苦衣五木说不上来。
通过手机应用商店搜索或。进入报料频道,上传您所要报料的信息,支持手机上的图片音频视频上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