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此次争论,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在10月26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,自从1961年该出版社收录这篇课文以来,历届教材文章一直都是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,从未有过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。
杭州惠兴中学教龄39年的语文老师程建飞则在接受天目新闻采访时表示,关于“是人”还是“斯人”的问题,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会探讨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近些年学校使用的几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都是“是人”。程建飞表示,作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规范教材,里面的文章都经过编辑团队的仔细校对,应该都是参照了较为权威的古代文献。
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陆晨华家中收藏了不少古文书籍,他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,相对权威的古书,如汉代赵歧注的《孟子注疏解经》以及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《十三经》,上面记载的都是“是人”。“其实很多出土的简牍帛书上面,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错别字。”陆晨华说。
记者在身边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,10个人中有九个说自己以为“斯人”是对的。为何“斯人”版更流行?这可能要从语义学、传播学、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。
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“口口相传”特性的角度,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。
他告诉天目新闻记者,“是”作为“这”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,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:“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,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,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,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‘是’发成了更快、更好发音的平舌音‘斯’。”
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。
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,大家读作“斯人”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,并且生活中“斯人已逝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“斯人”这个词较为熟悉,也感觉更有“文气”,所以读作“斯人”。
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在某些事情上,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能比老师上课教的大得多。
有网友表示,自己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来源并不是课本,而是古早的电视剧之中,当时演员的台词念的就是“斯人”。也有网友认为,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和心理暗示有关。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。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,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。
天目新闻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“天将”两个字时,自动排列在第一位的结果也是“斯人”的版本。在这样的“耳濡目染”之下,也不难理解为什么“斯人”版本能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。
她的说法挺有意思:“我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意义不大,应该属于学术领域的研讨。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,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。”
一个热搜,能让大家更关心《孟子》的文本,从而愈发走近中国传统文化,这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。
原标题:故天将降大任于“是人”还是“斯人”?人教社:历套教材都是“是人”是“故天将降大任于‘斯’人也”,还是“故天将降大任于‘是’人也”?近日,有网友发文《出大事了
今天,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发争议并火上热搜。人教版教材部分插图,图源网络部分网友表示插画人物眼神奇怪、毫无美感。还有网友表示,该版本插图对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插图存在明显审美差距。
记者27日从教育部了解到,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2022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,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提出:教材配套的数字音像材料,应参照《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》由学生根据需求自愿购买,不得随教材统一征订
中学课文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中,有这样一句必背的话“故天将降大任于______也”。现在,放下手机和中学课本,来想想,这里应该填“斯人”还是“是人”?专家称是人斯人两种写法都有。
近日,有网友发文称,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,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。